在雙碳背景下,國家大力倡導綠色出行,交通電氣化面臨巨大發展機遇。在政策的支持和企業自主創新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和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隨著電動汽車普及率的不斷提高,今年國慶長假期間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如何推動交通電氣化快速高質量發展,是全行業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在2021年國家電網電動出行博覽會上,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現場能源智能充電網絡業務總裁彭建華與北極星分享共同探討了華為的戰略及對未來的展望。
交通電氣化是時代的機遇。
雙碳目標將加速能源結構轉型,這是未來30~40年最確定的趨勢。最重要的表現之一是消費者的電氣化,用電能取代傳統燃料。典型的場景是交通電氣化。華為如何看待這個機會?
彭建華說,“人類社會的進步其實是沿著兩條線發展變化的,一條線是能源發展變化,從最初的鉆木取火,到蒸汽、到石油、到電力,再到現在以清潔能源為代表的新能源發展時代。另一條線是信息發展變化,特別是信息交流,從語言文字開始,再到以5G、云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推動社會發展進入高速化、智能化階段。兩者的融合就是我們常說的數字技術和能源技術的結合。這是這個時代的重大機遇,也是能源行業的歷史性機遇。要積極參與新時代能源發展,加快產業健康快速發展。華為將利用其在能源和數字技術領域30年的積累,助力產業創新發展。”
充電基礎設施亟待改變,
與電氣化時代的快速發展相匹配。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9月,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總量達到222.3萬臺,同比增長56.8%。但在彭建華看來,目前的充電基礎設施還不能滿足交通電氣化快速發展的需要。他認為,未來的充電基礎設施應滿足以下要求。
首先,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演進要與汽車發展相匹配。一方面,充電樁數量明顯落后于電動汽車的增長速度。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純電動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80.3萬輛和178.9萬輛,均同比翻番。但今年1-9月,充電基礎設施增量僅為54.2萬,增速落后于電動汽車,車樁比依然較高。另一方面,車企在智能化、快充方面也在不斷創新,很多新車型10分鐘內基本充滿,接近加油體驗,但充電基礎設施技術卻無法匹配汽車的發展需求。
二是充電基礎設施要注重用戶體驗和高效運營私人電動汽車預計2025年占比85%,To C充電網絡將成為未來主要需求場景。需要充分考慮終端用戶的充電體驗,從充電升級到充電。隨時隨地充電、過充/快充、無感充電成為終端用戶體驗的核心訴求。另一方面,投資大、利潤差、運營困難仍是運營商人面臨的最大挑戰,產業亟待升級。
傳統的充電技術解決方案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體驗需求,運營商家的高效運營,和行業需要新的技術升級。通過引用新材料、新散熱、新器件等電力電子技術,以及AI、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可以提高產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用電成本和運維成本,提高運營的效率,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第三,未來的充電基礎設施應該是綠色、智能和可持續的。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充電樁,三年前建成的時候引領行業,但是今天,充電樁已經落后于汽車的發展和終端客戶的需求。技術日新月異,客戶需求不斷變化升級,充電基礎設施需要快速匹配。同時,充電基礎設施是電網系統的延伸。在雙碳背景下,新電力基礎設施建設要求充電網絡變得綠色、低碳、高效,符合新電力基礎設施的要求:一是最小化部署、最小化組網、可持續演進;二是電源順利擴容,支持大功率過充、快充、慢充等多場景差異化充電需求,具備V2X演進能力;三是充電網絡要綠色低碳,支持光儲一體化綠色演進,與電網協同;四是充電網絡要全面、智能,智能特性要不斷迭代升級,實現充電網絡自動駕駛和無感知智能充電體驗。
推動交通電氣化快速高質量發展。
是華為數字能源的重要戰略。
很多人都是通過華為終端認識華為的。事實上,華為在ICT和能源領域一直是全球先進技術的領導者。今年6月,華為宣布成立數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加大戰略資源投入,其中交通電氣化是重點投資方向之一。
以客戶為中心,融入生態,
促進工業發展
在面向未來的新型智能充電基礎設施領域,彭建華表示希望利用華為的電力電子技術和數字技術,為客戶做好服務。服務好運營商家,助力打造完善運營整個智能充電網絡為好的合作伙伴提供核心技術服務,包括模組、光伏、儲能、AI技術,幫助合作伙伴開發更好的產品。彭建華最后總結道:“我們也希望把國家和社會服務好。我們的業務定位是全球化的。從中國到亞洲、非洲、歐洲等,我們希望幫助客戶融入當地生態,為全球新能源產業貢獻力量!”